close

  □何大草
  去了一座安靜得像個影子的小鎮,回來上網查,居然是東晉大史學家常璩故里,還是北宋農民軍首領王小波的戰死之地。
  常璩著有《華陽國志》,是中國第一部地方志。據說他寫作的初衷是贊譽巴蜀文化源遠流長,讓建康士流對蜀人不敢小視。多少年過去了,巴蜀文化依然蓬勃,而常璩故里卻鮮被提及,就連常璩本人,知道者也不多了。王小波呢?問周邊的人,都說知道、知道,就是那個寫《一隻特立獨行的豬》的作家嘛。我呵呵一笑。
  這座小鎮,坐落於成都西邊二三十公裡外,一條巨柏夾道的鄉村路盡頭。它有個讓人心生嚮往的大名,江源鎮。然而,雖稱“江源”,在這個驢友盛行的年月,依然游客寥寥。比它遠百十公里的一些古鎮,也比它繁華熱鬧很多。眼皮底下的風景,也許最容易忽略吧?
  我們去的那天,正值國慶大假的首日。午後陽光,像薄薄的金箔,灑下來,暖洋洋、懶洋洋,有種難得的閑逸氣。唯一一條正街,街口餐廳掛滿了彩色氣球,正有喜宴要舉辦。餐廳外,備辦宴席的師傅們忙著清洗雞鴨、砍瓜切菜,紅磚搭建的爐子,火焰熊熊,大鍋里燉著辣椒、肥腸、青筍、豆腐……香氣蒸騰!這種大宴,盛行於川西平原,俗稱九鬥碗,九為多、鬥為大,算得上鄉土味的滿漢全席了。出席喜宴的客人,在街對面喝茶、搓麻將、擺龍門陣,靜等好戲開場。這日子,一看就感覺很滋潤。
  一條小河切斷了正街,一座小橋又將兩岸連接了起來。橋有些年頭了,兩端架了足球門般的鐵欄桿,阻止大車通行。鐵欄桿生了銹,恍惚是古意斑斕。這個古鎮上,古跡如今是少見的,但鐵鏽、青苔、老樹……都處處顯出時間的磨蝕。為什麼叫 “江源”,我至今沒弄明白。徐霞客之前,人們普遍認為岷江是長江的正源。但,這兒地屬岷江流域,卻離岷江還遠呢。再說這小河,咋看也不像條江。從老橋上眺望,約一裡外的河水中,還矗立著幾座橋墩,想必是已經廢棄的更老的老橋吧。幾隻鵝在戲水,肥胖、自足,帶著午後的慵倦,完全不擔心有被請上席桌的那一天。
  我們是為避開大假的喧囂而去拜訪江源鎮的,也順帶想買些風格別緻的土陶罐。從前買到過,幾十元一隻,買回去,插素色的花,或者閑擱在牆角,都有種低調的靜美。但今天逛了幾家店,似乎只有千篇一律的泡菜壇。風格化,正在被雷同化取代。這就像有原木香的木桶,已被塑料桶取代了一樣。
  不過,有些痕跡還是保留了下來。賣酒的巨大缸子邊,就是造酒的竈台和蒸籠。橋頭的鋪面,還用一塊塊鋪板做門牆,標明編號,開店時卸下來,打烊時拼上去,嚴絲合縫。我的少年時代,成都臨街的人家、店鋪,都是用這種鋪板的。如今,都已蕩然無存了。在這兒看到,有種故人相遇的親切。我拍攝時,老闆娘——一位和善的老太太——問我,拍來做啥子?她的口音,跟幾十公裡外我外婆家的口音很相似。我就用那種口音回答她,二天這種鋪板消失了,我還可以拿給我的孫兒孫女看嘛。她說,哦,這兒是要拆遷啦?我趕緊說,不,不,我是說二天,今後,很久之後,可能會消失。她笑了笑,點點頭。
  江源是個安靜之地,但變化也在緩緩地到來。文化站的小廣場上,漂亮的小姑娘在玩都市中流行的健身器材。來自千里之外的轎車,在節日的小鎮上悠然地駛過。
  (原標題:江源靜悄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taeyyzx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